用户名:密码:忘记密码

话说普陀山古建筑的龙文化

日期:2012年01月25日  浏览:1411 次   字体大小:  

       2012年是龙年,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腾飞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浙江普陀山自古以来就与龙有着深厚的渊源,现全山40余处新修复开放的古寺名庵和许多景点都与龙相关。由此引起我写普陀山古建筑龙文化的兴趣。                       
        凡朝圣游览过“海天佛国”普陀山的香游客大都看到过普陀山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这三座最大古建筑群中的龙文化。在普济寺前的御碑亭中就有龙饰御碑。此龙饰御碑为清朝雍正九年所矗立,系汉白玉碑身,高3米,宽1.5米,碑额上有一雕龙栩栩如生,巧夺天工。蟠龙飞舞,风云翻卷,充满着帝王气象,与雍正帝的御书碑文,互为辉映。碑文曰:“普陀洛伽山,为观音大士示现之地,历徵灵应。……珠宫在望,香界重新。”云云。            
        普济寺东侧有座普陀山镇山之宝的多宝塔,又名太子塔。此塔建于元朝,呈方形,高约18米,双层塔座,三层塔身,共五层。此塔与龙文化有关的是在基座的四周栏下雕着龙首二十只,张口作吐水状。雨天时,雨水自龙口流溢,如龙垂液,颇为奇巧。                                           
        普济寺前的海印池上有座瑶池桥,此桥宽5.85米,用方石筑成,中间隆起成虹形。此桥与龙文化有关的是在桥的四隅镂有龙首,龙嘴喷水,轻烟袅袅,如神龙腾雾,天降甘霖。                                 
        普济寺正山门前有块龙阶浮雕斜放在步阶上。这是一块约4平方米多大小的青石板,上面雕着“群龙戏珠”图案。四条蛟龙围绕中间那颗明珠游动,吞云吐雾,富有动态感,常吸引众多游客在此前拍照留影。                   
        当你进入普济寺天王殿,就能看到四只明代石磉,又称蟠龙柱磉。每只直径60厘米,高46厘米,镂空雕凿二龙戏珠,底沿镌三重细纹波浪,浪间涌现蟹虾等水族,中间两条蟠龙腾云驾雾,龙爪从云朵间露出,在龙尾相交处,凸起一方平面,刻着捐款者的姓名。在天王殿的两个明间中柱,亦垂刻着龙爪于柱身,造型逼真,工艺精巧,为龙雕中的又一杰作。                           
        过了天王殿,在普济寺大圆通殿前天井空地上有只宝塔鼎,此鼎系青铜铸造,四层八面镂空,飞檐翘角,四角均为龙子造像,系挂铜铃。此鼎与龙文化的关系,除龙子造像外,炉身正面还铸刻“双龙抢珠”图案,为清光绪十五年制作。一旦风吹铃响,塔鼎发出“铃铃铃”的龙吟之声,十分动听。 被人们称为“活大殿”的普济寺圆通宝殿门面装饰着有六抹格窗户,裙板均为镂空的团龙浮雕。赤龙翻卷作圆弧状,头尾相接,龙爪横张,颇有气势。   但在普陀山古建筑中龙文化最有名气的要算法雨寺九龙殿了。                   
        法雨禅寺 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初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称海潮寺。清康熙三十八年,经康熙帝赐金修寺,拆迁南京明故宫旧殿,建九龙殿,并赐“天花法雨”和“法雨禅寺”额,遂名法雨寺,也是普陀山镇山之宝。现今在法雨寺内外的龙风物,有九龙壁、雕龙栏板、龙凤柏、九龙殿等。     
         九龙壁:在法雨寺天王殿对面照墙处,1988年由温岭县长屿镇民间石雕工匠梁宗涛等人用质地优良的青石板精雕细刻而成。它是仿照北京故宫九龙壁,却又不同于故宫、大同等地的陶制九龙壁。法雨寺九龙壁是用60块70厘米见方的优质青石,精雕细凿,拼接而成。有的石板上是半个龙头,有的石板上是一只龙角,有的石板上是一只龙爪,拼接起来竟然不露缝隙,像是在一块青石上雕刻而成。这不仅有浓厚的刀味,石趣,更显示了民间雕匠的高超工艺。此座九龙壁高2米,长12米,浮雕凸出16厘米。九条青龙腾飞于云山碧海之间,盘旋翻滚,争夺龙珠,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富有立体感。而在梁与梁之间还雕有十七条造型各异的小龙,昂首舞爪,十分生动,更使这九龙壁群龙盘舞,似有龙将破壁,呼之欲出之感。此壁于1987年由香港同胞捐建。壁的东侧还立有《新建九龙壁功德碑》,碑文曰:“法雨寺原有照壁,前有石牌档,以条石和块石为之。……因地狭树大不相称,始新建九龙壁,取龙天拥护之说,且又与九龙殿相对称,”云云。                                          
        雕龙栏板:在法雨寺玉佛殿前,共有13块,每块高约0.5米,宽约1米,各浮雕一云龙,造型逼真,形态各异,俗称“云龙游天”石刻栏板,为明代遗物。                                                         
        龙凤柏:在九龙殿前左侧,亦名圆柏,属柏科,常绿乔木。树形美观,质地坚硬,香气优异,载培历史达百年以上。因此柏造型奇特,枝杆似虬龙盘屈,姿态古雅,1962年郭沫若来普陀山观光时取名为“龙凤柏”。             
        九龙殿:可以说是普陀山上龙文化的集大成之杰作。此殿在清康熙三十八年建成后,世称“宏制巧构,甲于东南”,名闻天下。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年,普陀山曾遭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和掠夺,法雨寺殿宇被毁。三十八年经康熙恩准,将金陵故宫的琉璃瓦和旧殿九龙藻井拆迁于此,故而此殿的来历不同凡响。为目前国内寺院建筑中规模最高的一座佛殿,亦是法雨寺的主殿。九龙殿的特点,重檐黄瓦,宏伟深广,殿顶内槽九龙藻井,穹窿成拱形,一龙盘顶,八龙环绕八根垂柱悬空而下,昂首舞爪,抢抓居中悬挂的琉璃灯,形成九龙抢珠之势。其造型之生动,工艺之精巧,堪称普陀一绝。在九龙殿中还有48根柱磉,均为透雕蟠龙,隆鼻斜眼,张发伸爪,各呈异态,更使九龙殿增添了龙文化的风韵和色彩。 也许是九龙殿的名气太大了,历代名人或文人所写的楹联、匾额、诗词颇多,亦可能是历代名人的众多作品,因此进一步提高了九龙殿的知名度,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如新编的《普陀山志》的楹联篇中写九龙殿的就有七条,占法雨寺佛殿之首。其中有菲律宾华侨叶健民、施佩君合家敬献的“天华降锦屏,九龙殿中腾光辉;法雨润灵鹫,白华山上显感应”,此为代表作之一。清朝金土奎的诗《法雨寺》中亦有“九龙殿已偕山老,五门对海雄”等吟九龙殿的诗句等等,可见九龙殿影响之大。 
        位于普陀山最高处的佛顶山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也有许多龙的风物。在慧济寺的屋顶、正脊和柱磉中都有龙的塑像,但与普济寺和法雨寺相比,龙文化的特色风物相对较少。就总体而言,普陀山三大禅寺都渗透着龙文化的痕迹,保留着十分珍贵的龙文化遗存,为舟山龙文化的重要风物之一。      
         此外,普陀山以龙命名的庵有龙华庵、龙寿庵等10个。龙华庵在普济寺景区司基湾东,清代为三会篷,民国16年改建为庵。龙寿庵在法雨寺右侧的象王峰下,建于明万历年间,民国11年北洋政府农商总长李根源为其题额。在法雨寺内还有个建于清光绪二十年间的龙王堂。在普济寺左有一个婆竭龙王祠。在悦岭庵内有景泰蓝龙钵和长达10米的百龙浮云禅杖铲。即使在观音三十三应身塑像中,其二十六塑像为龙身,在民间三十三体观音中,第二尊即为龙头观音。   综上可见,无不说明“海天佛国”龙文化的普遍性,丰富性,它充分展示出佛国龙文化的洋洋大观。

文章来源:张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