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三点四十分,普陀山全山各寺院都会响起急促的敲板声。众僧闻声起床。接着,108下晨钟敲起,伴着钟声,众僧鱼贯进入大殿,上香礼佛后,依次诵经。这称为早课。若此时需要祈愿望的香客们就会随僧人一起礼拜。这是一套有着严谨秩序的仪式,在这样一个清幽的凌晨,夜幕依旧低垂,寺院内仅靠烛火照明,有些暗沉,佛龛里帷帐重重,有些人影晃动,唯有佛像上的长明灯将高坐佛坛上的佛像映衬的金光闪闪。整个寺院大殿有数百人之多,却安静如寂,唯闻一点风声,时不时吹进的风将大殿里垂挂的幡撩动,幡下的铜片彼此轻轻碰击出一点叮叮脆声。一阵钟鼓声后,寺院主法方丈领着众僧人和香客入殿内,礼器齐鸣,僧侣们齐声念经,香客们则跟随礼拜。法师点燃的香火冉冉升起,青烟缭绕,围绕着摇曳的烛火,越发增添了许多神秘感。僧人念诵经文并不能十分听清楚其中的含义,拖着长长的尾音,合着钟鼓的节奏。佛坛上端坐的观音圣像面如满月,眼神低垂,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都觉得菩萨在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长篇的经文念诵毕,主法方丈点燃香火,然后每个人都发到一支,随后就是绕佛,绕着观音菩萨的坐像。法师手持法器,边走边念经,后面的香客则双手合十,掌中持着香火跟随。在这样一个曙光初现的清晨,一点荧荧的香火忽明忽暗,鼻尖呼吸着浓郁的檀香,耳听法师的喃喃的诵经声,不得不让你心生敬畏。而此时,许多香客手举一支香火,却如同高举着一个珍宝一般,将心中所有的渴念都凝聚在纤细的香棒中。绕佛完毕后,所有的香客再次随法师们礼拜观音,随后法师用念经一样的唱腔念出发愿做法事的香客名字,听到名字的香客们走出列队,走到佛像前拜三拜后虔诚地将香插到佛像前的大香炉里,再次拜三拜走进列队。如此程序重复结束后,约一个半小时,于天未明时结束。五点半开始过堂。


普陀山僧众每天吃三顿饭,闻钟用斋。用斋时务必端肃恭谨,不得浪费。这也是僧人的日常修为。吃完晚饭后,僧人们就开始做晚课。晚课于黄昏时举行,仪式与早课相同,但念诵的经文不同。
早课与晚课是出家人必修定课,为山僧每日必持,除去生病和有其他事务事先告假外,一律不得缺席。中国寺院宗教的课诵制度始于东晋,宋明以来寺院中普遍奉行。因为把祈求功德寓于念诵仪轨的定课之中,故名功课。做功课是一个出家人一天最重要的事。也是一个清规严格的寺院每天最重要的法务活动。
等到暮鼓击响的时候,出家人就应该休息了。这就是普陀山出家人的一天,……自宋明以来,一样的晨昏、一样的早晚唱诵,其中不断增长的是僧人的慧命与道心。